栏目导航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部门动态 > 学生工作处

吴茜晴:用外交智慧破解学生人际困境

作者:吴茜晴 发布时间:2025-03-30 10:04:22 浏览次数:
    编者按:近日,我校青年教师吴茜晴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,一举斩获特等奖。她将外交智慧巧妙融入学生日常交往,为解决当代高中生的人际困境提供了新思路。在她的班会课上,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,而是成为课堂的主体,主动探索、制定符合自身社交现状的班级和谐共处五项原则。这场教育实践,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温暖与成长,也为我们展现了德育的新可能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吴茜晴老师的教育故事,感受她如何用创新与智慧,为学生的青春丛林点亮一盏盏明灯。
  在我批改学生的周回顾反思时,那些隐秘的焦虑与孤独逐渐浮出纸面:有人因朋友圈被同学屏蔽而失眠,有人因小组合作时的冷暴力而自我怀疑,更多人则在周总结写下类似“明明身处人群,却感觉无比孤独”的感受。这些文字让我意识到,当代高中生的人际困境,早已不是简单的“合群与否”的问题,而是一场关于边界、竞争与情感需求的复杂博弈,所以我想,与其再劝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什么、做到什么,不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交际需求说出他们想要什么、愿意做什么。
  在这节以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为内核的班会课上,我们通过“制定小组和谐共处五项原则”“演绎矛盾情景”“说出自己的交往期待”三个环节明确了大家的社交需求,社交方法以及社交愿景。一个个环节的递进让同学们意识到:“和谐共处五项原则”不是对同学们交际能力的单方面要求,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该有回应的期待,看似是规则,实则是愿景。
 



 
  一开始,我试图将宏大的外交智慧转化为可以让学生触碰的生活哲学,所以这节课我的初步预设是让学生在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的基础上,将“互不干涉内政”转化为“尊重他人隐私边界”,将“平等互利”具象为“学习资源共享计划”等,然后由老师展现最后生成的答案。但这样下来,答案就变成了固定的,课堂的主体也就不是学生了。所以,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把学生放在主体位,让他们自己生成一份符合其社交现状的班级和谐共处五项原则。虽然由学生生成的内容不如老师直接呈现的那么完整,但是学生获得了对自身人际交往经验进行思索的过程,足以弥补这美中不足。
 



 
  他们运用自己制定的原则去续写或改写矛盾情景并进行演绎时,他们也对曾经出现过的类似问题有了更深刻的顿悟。有的同学谈到她在表演过程中“遇到矛盾主动让步”的原因在于她知道大家其实都不希望矛盾再升级,只要语气放缓,好好说话便能化解矛盾。他们生动的表演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日常冲突的根源,也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思考着解决这些根源的办法。
  我想,这场教育实践也在向我们证明:德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规则灌输,而是帮学生将混沌的情感体验,淬炼成清晰的行为坐标。
  我也希望20班的孩子们能通过这次班会课明白,交往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既成的原则,所有的原则都是我们基于自己交往需求的期待,是人与人在建立联系时自然而然生成的需要,所以,虽然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份“和谐共处五项原则”的班级公约,我们也不能只将愿景寄托在别人身上,更要期待自己也能做到。
  这节班会课,我的学生也收获颇多。其中,陈沛菡同学说:“当大家分享自己小组制定的原则并解读对小组的期待时,我感觉心里暖暖的,因为能感受到大家都是在用心建设着,爱着20班这个集体。经历了这次班会课,我们的关系也更加紧密,也让我们更加期待20班的明天!”杨昕雨也说道:“这节班会课让我明白,无论是简单相处还是朋友深交都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,彼此理解体谅。我们在勾画理想型朋友的模样时,对朋友的要求原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,我也希望以后我可以做得更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