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水质检测到月球观测:这场校园科学营,让学生直呼“不过瘾”
作者:杨瑾晟 房春东 发布时间:2025-08-30 09:47:00
浏览次数:
8月28日,一场主题为“与科学对话,为理想燃灯”的专场科学营在我校校史馆火热开启。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、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与我校共同举办,2024级与2025级竞赛班150余名同学全程参与。从清晨到夜晚,他们用一整天完成了一次“科学马拉松”,却仍意犹未尽。
超强阵容组团开讲
中国科学院大学创益家·湖泊盒子科普团队携手创益家·湖库卫士博士生科技团、橡果科普团队,联合南京工业大学“河小青”、北京林业大学“生态文明”讲师团,共同组成“豪华讲师团”。他们围绕湖泊生态、土壤农业、地理遥感、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空间天文、林草保护七大板块,带来8场“硬核”报告,把最前沿成果搬进高中课堂。
上午8:30,首场报告准时开讲。我校2016届校友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杨瑾晟率先登场,以《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》为题,用“一杯水”的故事带大家认识湖泊价值,揭秘藻类疯长背后的生态密码。
随后,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生王韫橙远程连线,带来《土壤与现代农业》,把“看不见”的土壤剖面变成一堂生动的“地下旅行课”。
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何宝师的《地理大数据简介与应用》则让同学们第一次用“上帝视角”俯瞰城市、湖泊与农田,感受数据认识世界的魅力。
南京工业大学黄涛同学把《自动化与机器人》课堂变成“机甲”秀场:六轴机械臂现场抓取、平衡小车“炫技”过弯,同学们围着机器追问芯片型号、编程逻辑,气氛瞬间“燃”到顶点。
温舒珂博士的《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其生态学应用》揭开湖底生物的神秘面纱,带领同学辨识摇蚊幼虫、蚌螺贝蛏,亲手给它们“上户口”。
杨瑞彪博士用《遥感、人工智能与湖泊》展示AI如何“一眼千里”测定湖泊水量、锁定蓝藻水华并且预测未来变化,同学们第一次知道卫星也能当“水质侦探”。
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生王宝两场连轴:《快速射电暴——宇宙尺度的物理实验室》把“给光子称重”讲得通俗易懂;夜幕降临,他又带着同学走进操场,架起天文望远镜,完成“月球打卡”——清晰的环形山让同学们惊叹不已。
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张瑞压轴上线,用《从一棵树到一片林:三北防护林的前世今生》把“三北精神”种进少年心田。
沉浸体验前沿科技
除了干货满满的报告,现场还设置了沉浸式实践体验环节,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魅力。
水质检测实验中,杨瑾晟博士与南京工业大学“河小青”队员把学校景观河变成“野外实验室”,同学们亲手采水、滴定、读数,化学需氧量、总磷等数据实时出炉。“原来我每天路过的河,藏着这么多科学细节!”2025级周煜曹同学感慨。
湖泊采样工具展、底栖生物样品展同样吸引了很多同学们极大的探究兴趣,同学们第一次零距离接触“科研装备”。
在科学营智能器械操控区,机械智宠、迷你游戏机、平衡小车、机械臂一齐登场,与师生零距离交互。
这场从水质检测到月球观测的科学之旅,把前沿科技、家国情怀、探索精神一并种进少年心里。未来,他们必将带着今日的震撼与启迪,奔赴更广阔的科创星辰大海。同学们纷纷直呼:“太不过瘾了!希望明年还能参加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