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导航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师生天地 > 师生作品

忆淮中

作者:成 业 发布时间:2025-08-22 08:16:20 浏览次数:
编者按:
 
  征稿 | “忆往昔·致淮中”校友故事征集

 
  岁月如歌,青春如诗。无论是文通塔下、勺湖岸边,还是楚州大道、杜康桥路,淮中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,都珍藏着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。在“五一”假期期间,校宣传中心发起“忆往昔·致淮中”校友故事征集活动,诚邀广大校友和大家分享与淮中的青春往事或独家故事,让更多人感受母校的温暖与力量。广大校友满怀热情,纷纷来稿,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登载校友们撰写的淮中故事,同时我们决定这一活动不设截止日期,热忱欢迎校友们积极来稿,所有来稿一经录用,将发给淮中文创纪念品一份。

 
  忆  淮  中
 


 
  成 业
  2015届校友
  本科毕业于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
  博士毕业于上海市复旦大学
  现在复旦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
  (临床医学流动站)
 
  总觉得写下高中回忆有些难为情,也自知文笔平平。但怕再不记,很多细节就此淡去,终究还是提笔写下。
  高中是个充满冲动与倔强的年纪。高一那年我住校,每晚下晚自习后,总喜欢和刘洋、马玉坚到操场散步,也曾经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和老师、家长发生一些不理解他们,和他们“斗智斗勇”的插曲。如今回想那不合时宜的倔强,不禁哑然失笑。
 



 
  几天前,一位高中校友转发了一条推送,熟悉的画面瞬间把我拉回了2014年——那段被“关”在奎文楼一楼小房间,备战物理竞赛的日子。那时好友严康健(现在在某知名车企做算法)拿下了省一等奖。比赛前一晚,我们悄悄把几条公式写在小黑板背后。2016年我返校探望,那些字还在。而如今,那块黑板,大概早已随着翻新的教室一同,被时光温柔掩埋。




 
  高中三年,语文几乎是我最头疼的科目,我可以做到其他科目全遥遥领先,而语文倒数第一。阅读理解几乎拿不到分,作文动辄跑题。高三有次模拟考,我只考了86分,全年级倒数。那年我以为自己已尽了全力,但高考语文成绩依旧是个尴尬的两位数。然而越是年岁渐长,越能理解为什么说教育是一记回马枪。那些曾经读不懂、写不出的句子,如今却常在生活的某个瞬间忽然浮现,并被真正领悟。我会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突然明白苏轼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,也会在深夜独处时体会李白“抽刀断水水更流”的无奈。那些当年无法写出的文字,如今却在心里慢慢沉淀生长。
  只不过,这些体悟,是十年求学与漂泊之后的我才拥有的。对于当年的我来说,那种理解本身就太奢侈、太遥远了。
  尽管语文成绩糟糕,但我从未因此被否定过。梁艳老师始终温和。有一次作文又跑题,我垂头丧气地站在讲台边。她却轻声说:“你只是还没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。”那句话我一直记着。刘前老师则在办公室里耐心地为我逐句讲解,反复斟酌每一个词的用法,只为帮我把一段话写得更好。现在我也同时兼任着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,有时望向台下那些认真又迷茫的面孔,我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,也在悄悄学着成为那样的老师。




 
  那时候的生活,说不上有多快乐。但放学时穿过校园的夕阳,课间与朋友打闹的瞬间,寝室熄灯后听着窗外虫鸣入睡的夜晚,如今回想,都觉得无比珍贵。